更新时间:2025-02-18
在探究桐油山地道的施工难题时,我们面临了一个极其挑战性的环节:K2+195至+365段。这一段位于浅埋部分,拱顶覆盖层的厚度仅有10至20米,其中大部分是人工填充物。岩层在这一区域已经严重风化,呈现为碎片或砂状,使得这一段成为施工的关键难点。
采用三导洞法进行分部扩挖,我们首先着手于中导洞的开挖,其宽度为6米,高度为5.15米,采用的是直边墙与弧形拱的截面设计,旨在控制中隔墙顶部的超挖回填量。然而,当挖掘进展至K2+312时,岩性突变为粘土,岩土分界面出现微量渗水,导致顶板坍塌。这一事件迫使我们调整了临时支护策略,增设了φ42钢管和I18工字钢来加固拱顶,保障施工安全。
继续挖掘至K2+332时,岩性再次变化,由粘土突变回白云灰岩,表明我们已经安全穿过了粘土段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也开挖了右导洞,同样采取了精心设计的支护措施,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。
在这个施工过程中,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在K2+312至+332段发现了一个未曾预见的大洞,它的规模宏大,横向贯穿整个隧道截面,纵向宽度达到20米,上延至地表,下延深度超过15米。这个洞穴内部充满了水分丰富的软塑状砂粘土,而地下水主要由地表雨水补给。这一段的地质条件及其复杂,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
这种经历让人不禁反思,当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的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挑战时,我们的准备和应对措施是否足够?岩洞施工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,更是对我们应变能力的考验。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的地质环境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,更需要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解决方案。毕竟,每一个隧道不仅仅是连接两点的通道,更是工程师与大自然对话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