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3-13
我国溶洞地貌分布广泛,尤其在广西等喀斯特地区,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工程基础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。如何在不稳定的地基上确保建筑安全?如何平衡工程工期与施工可行性?本文结合玉林某商业项目的实际情况,对溶洞地区的基础设计策略进行探讨,希望为类似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。
本次案例位于广西玉林,建筑总高度21.3m,地上四层(局部五层),地下一层。项目地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,地质调查数据揭示了该地区地基的极端不稳定性——溶洞分布密集,地勘钻孔遇洞率高达48.99%,属于中等复杂地形。此外,同一基础范围内,超前钻孔在短距离内显示出的地质条件差异显著,甚至出现串珠状溶洞和深溶洞,使地基设计变得尤为棘手。
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,单一的桩基础方案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安全要求。因此,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应对方案,包括高压注浆加固、超长桩避洞、复合地基处理等。例如,在部分区域,通过高压灌浆技术填充空洞,提高地基承载力;而在遇到较深溶洞时,则采用跳桩设计,以避开不稳定区域。
更具挑战性的是,施工过程中还发现了地下泉眼,导致水量涌出,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在此情况下,我们参考了国内其他喀斯特地貌项目的处理经验,例如贵州某高速公路桩基处理方案,最终决定采用帷幕注浆技术进行封堵,同时结合降水井施工,以降低地下水位,确保施工安全。
溶洞地区的基础设计,远不止是计算承载力和选择桩型那么简单,它是一场对地质知识、施工技术与工程经验的综合考验。而你是否曾遇到类似地质难题?